发布时间:2023-10-08 来源:本站编辑
2003年8月,吉林省作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省份之一,启动了深化农信社改革工作。2004年5月,吉林省联社成立。截至2023年7月末,吉林农信系统共有县级法人行社52家,机构网点1697个,员工2.7万人。资产总额1万亿元,负债总额9441.3亿元,各项存款7701.2亿元,各项贷款5033.5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3.4%和22.5%,均位列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第1位。吉林农信已经成为省内营业网点和人员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支农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农信系统改革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去年12月省联社新班子组建以来,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提出“改革化险,提质增效”总目标,践行“解放思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质量为先、合规发展”五大理念,统筹推进体制改革、风险攻坚、经营转型等“十大工程”,努力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推进业务转型 提高服务效率
吉林农信在优化存贷结构的过程中,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普惠金融、共同富裕、服务实体、社会治理“五大战略”,面向农户、商户、小微客户、战略性客户、机构客户“五类人群”,推进回归“三农”、数字普惠、公司业务、零售业务、机构业务“五大转型”,不断增强服务客户的能力和风险管控的能力。重点落实好“五种理念”:一是落实“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资产端调结构、负债端降成本”的思路,与吉林银行建立利率协商机制,全面压缩协议存款和高息掮客资金,各项存款增加336亿元,存款付息率下降14个BP,全年可节约资金成本10.6亿元。整合撤并基层低效网点25个,严控网点租金费用。二是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零售、数字化转型步伐,营造“机关服务基层、干部服务员工、后台服务前台、全行服务客户”的大服务格局,深入开展全员营销、全产品营销,让客户在农信系统体验到极致的客户体验,让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三是落实“以员工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制定以业绩为导向的员工激励考核办法,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对考取有含金量职业证书的给予奖励补贴,激发员工动力,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问题。四是落实“以合规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修订完善内控合规制度36项、废止72项。启动“制度库”“案例库”建设,推动合规理念走深走实。五是落实“以科技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按照急用先行原则,研发业务产品,制定科技3-5年发展规划,打造“敏前台、强中台、稳后台”的支撑体系。强化运营渠道建设,坚持机器能做的不要人工做、集中能做的不要分散做、后台能做的不要前台做、线上能做的不要线下做,提高运营和服务效率。
服务实体经济 强力化险攻坚
吉林农信始终坚定支农支小定位,全力服务实体经济,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224亿元,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增量的20.2%。截至7月末,全系统涉农贷款余额1991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65.6亿元,是吉林省名副其实的服务“三农”金融主力军。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推进“三朵云”。创新吉云系列产品,推出面向农户的“吉农云”,面向小微企业的“吉企云”,面向个体工商户的“吉商云”系列产品,打造“农民致富的银行、微企成长的银行、居民兴业的银行”。二是转变经营模式,回归主责主业。由“坐商”变“行商”,变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对接,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千名行长进万企”“七走进”等专项活动,目前已有2596名行长对接客户8830户,累计授信51.7亿元。聚焦国家粮食安全,围绕全省“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投放备春耕生产贷款263.3亿元。支持“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肉牛产业贷款余额80.5亿元,支持肉牛养殖户7.24万户。三是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客户体验。发挥“线上+线下”“千军万马+金融科技”等优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现由经营存款、贷款向经营客户转变。坚持零售数字化转型,年初以来增加贷款224亿元,其中,零售类贷款122.3亿元,占新增贷款的50%。四是实行减费让利政策,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不惜贷、不抽贷、不断贷和不压贷政策要求,稳妥有序做好延期还本付息、无还本续贷、预约展期等信贷政策安排,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充分运用货币政策,积极申请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财务负担。上半年,累计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94.3亿元,为企业让利1.7亿元。对企业客户实行“五免一优惠”服务,对城乡居民实行“四免一授信”服务,最大限度让利市场主体。截至目前,全系统累计为客户减免费用1080.2万元。
在坚守本源定位,全力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吉林农信强力化险攻坚。坚持把风险处置攻坚作为省联社党委“零号工程”,在稳定发展、深化改革中处置化解风险。一是摸清风险底数。通过组织行社自查、审计检查、外审核查,基本摸清了风险底数。二是全力清收处置。坚持刀刃向内自我清收,借助公检法力量司法清收,组建资产处置与保全业务中心专业清收,年初以来累计清收处置不良资产134.1亿元,其中现金清收30.1亿元。三是严控新增风险。坚定回归本源、服务本地、服务县域、防控风险,落实异地贷款、大额贷款、社团贷款“三不增”。
强化党建引领 优化队伍建设
吉林农信始终坚持党管金融不动摇,大力推进党建与经营互促互融、协同发展。通过“五个融合”强化党建引领:一是党建目标与经营目标融合。积极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功能作用,坚定农信政治属性姓“党”、生命属性姓“农”,自觉把党的建设贯穿于经营发展各方面、全过程。二是组织资源与经营资源融合。推进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拟将系统内农商行主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党组织关系统一纳入发起行党委管理。三是党建载体与经营活动融合。持续创新“党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开展党支部“三级联创”活动,以党建促经营,带动存贷款稳步增长。四是从严治党与合规经营融合。健全月督导、季通报、年考核、述职评议“四位一体”党建考核体系,在经营绩效考评中加大全面从严治党权重,与基层班子薪酬挂钩。五是思想政治与企业文化融合。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弘扬“奋斗、服务、合规、廉洁”文化,牢固树立“大服务”理念,积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后劲。
吉林农信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实施青苗优选、青才优育、青干优储、固本强基的“三青一强”工程,为改革化险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坚持内培外引。强化干部员工培训,每周末组织“农信大讲堂”,采取“线上+线下”“学习+研讨”方式,年初以来累计培训2.7万余人次。通过公开招聘,引进公司金融、个金、风险等管理和专业人才35人,外引人才来自省内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等14家金融机构,其中4大国有银行12人。二是强化考核评价。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坚持以发展论英雄、用实绩说话、用结果交卷,研究制定省联社部门及人员、县级行社班子及成员履职绩效考核办法,对考核排名靠后人员实行“红黄牌”制度,对排名末位的降职降薪、组织调整。三是配强班子队伍。建立公开竞聘的选人用人机制,变“相马”为“赛马”,年初以来调整省县两级干部46人,其中从其他金融机构引进6人,从系统内选拔40人。对县级行社带班能力不强、班子不团结的4名“一把手”进行免职,1名行长降职为副行长,解决了“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文/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 王立生